贵阳中医学院创建于1965年,由原贵阳医学院祖国医学系,贵州省中医研究所,贵州省卫生干部进修学校,贵阳市中医医院合并组建而成,是贵州省唯一的中医药本科院校。
2001年贵州省中医研究院(原研究所合并后成立)、贵州省中药研究所合并组成贵州省中医研究院后整体并入贵阳中医学院。
2002年经教育部、中国石化总公司和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将滇黔桂石油技工学校整体划归贵阳中医学院。2006年,学院成为省级重点支持建设高校。2008年被教育部评为“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院校”。
校园占地1800余亩,学院的教学、科研及办公条件日臻完善;省政府将省中医研究所、省中药研究所与我院合并,大大增强了我院办学力量。06年,我院新建12层图书馆极大提高了图书馆藏书量。至2005年8月底,我院图书馆已拥有纸质文献338989册,电子文献362590册,医药类中外学术期刊49526册,拥有的文献总量达1031579册。馆藏中医古籍中不乏孤本、善本。收藏的中医药图书文献资料位居贵州省之首。另,我院有两个"三甲"医院及一个附属药厂作为学校教学科研基地。
承担(参与)国家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贵州省科技厅、卫生厅、省中药现代化等各级各类科研课题1400余项,其中国家级课题93项,省部级课题517项,各类科研经费1.5亿元;获各级各类科技奖励54项,其中省部级科技奖励30项(含贵州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23项,贵州省第八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被科技部评为“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建设优秀单位”,被教育部评为“‘十一五’高校科技管理优秀团队”。
大力开展素质教育,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突出。1982年成立的“大学生医学科学协会”为全国最早的学生科协之一,在历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特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1项;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铜奖1项。2007年、2009年荣获“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我院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连年受到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及省有关部门表彰,涌现了以“中国志愿服务金奖”获得者唐开文、“中国百名优秀青年志愿者”谌永业、陈友强为代表的优秀志愿者。
学校自建校以来,一直高度重视学科建设工作,坚持“人才和学科建设为立校之基”思想,紧紧围绕贵州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求,充分把握中医药学科的优势和特色,遵循中医药学科发展规律,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以学科队伍建设为核心,以全面提高科研能力为重点,以条件建设为基础,大力加强我院教学、科研、医疗资源的整合和优化,多渠道筹集学科建设经费,把我校建设成为了一所以中医药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学科结构合理,规模、质量、效益协调发展,设有23个本科专业和方向,覆盖医学、理学、工学、法学、管理学5个学科门类,有特色的高等中医药院校。
我院学科的本科生教育始于1965年建校之初,研究生教育始于1979年。1981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定,批准我院为首批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并获得伤寒、金匮、温病三个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1986年中药学(一级学科)、中医各家学说、中医内科学、中医骨伤科学和针灸推拿学等5个学科获得硕士学位授权点;1993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我院成为可对港、澳、台招收硕士研究生的中医院校;
1997年原国家教委对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进行调整,将伤寒、金匾、温病合并成中医临床基础学科,将各家学说调整为中医医史文献学科,同年我院所有硕士点接受了原国家教委的评估,所有硕士点学科一次性通过合格评估,受到省教委的表扬;
2000年中医外科学、中医基础理论和中西医结合临床学科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授权我院为向“在职人员以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批准我院为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试点单位之一。同年方剂学、中医五官科学2个学科获得硕士学位授权点;
2005年,我院所有学科硕士点又一次性通过省学位办组织的合格评估,2006年中西医结合基础、中医妇科学、生药学3个学科获得硕士学位授权点;2008年获准为“招收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单位”;2010年,中药学学科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获得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011年,中医学、中西医结合医学学科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获得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我院拥有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三个:中医学、中西医结合医学、中药学;二级学科硕士授权点二十个:中医基础理论、中医临床基础、中医医史文献、方剂学、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骨伤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五官科学、针灸推拿学、民族医学、中医老年医学、中西医结合基础、中西医结合临床、中西医结合心理学、中西医结合护理学、生药学,学科基本覆盖了中医药所有专业,形成了学科及学位分布合理的中医药硕士学位授权体系。
学科开展研究生教育以来,我院在教学改革、科研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毕业研究生中相当一部分成为贵州地方经济发展的骨干力量,大大缓解了我省中医药队伍后继乏人的状况,一部分人员获得了突出成果,在学术上崭露头角,成为学科带头人或学术骨干,我院也成为贵州省中医药学科高级人才培养的基地。
学科通过学校在政策上的积极倾斜,在经费上大力保障,完善学科建设的组织构架、完善学科建设的规章制度、加强学科队伍建设、加强学科基地建设等方面,着力加强学科建设,特别是重点加强了省级重点学科的建设。
我校拥有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5个:药用植物学、中医内分泌病学、中医脑病学、中医血液病学、针灸推拿学;省级重点学科6个:中药学、中医骨伤科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基础理论,中西医结合临床,针灸推拿学,形成了一批在全国行业中有影响的学科。
中药学是省级首批重点学科,中药生药学实验室已成为贵州省省级重点实验室。经过各级加大投入,已奠定了较坚实的基础,科研成绩卓著,研究方向明确,学术梯队合理,实力相当雄厚。尤其是中药化学成分、中药新药开发研究及苗药研究,与全国同类院校相比,具有不可替代的民族特色、地方特色,有望培育成我省在全国,乃至走向世界的一块名牌。
我校在中医临床、科研、教学方面实力雄厚,中医脑病学、中医内分泌学、中医血液病学均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民族医药的临床和研究也极具优势和特色。中西医结合临床既是我省重点学科,也是我校优势及特色学科,多数三级学科均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协建单位,该学科有强有力的临床基地、先进的设备、合理的人才梯队作为支撑条件,处于省内领先地位,为我省医药卫生保健事业和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做出了积极贡献。
针灸推拿学学科既是我省省级重点学科,又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为贵州省科技人才创新团队,学校在各方面取得了较大成果,优势突出、特色明显,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
学院有教职工743名,具有高级职称人员211名,其中硕士以上学历教师232名。有省管专家5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9名,全国名老中医药师承专家24名,首批全国骨伤名师2名,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名,贵州省名中医22名,省级教学名师6名,硕士生导师298名(含一、二附院及外聘),博士生导师3名。有省级教学团队1个。我院“贵州省中药(民族药)新药研究科技创新人才团队”为贵州省首批科技创新人才团队之一。
学院现有12个院、系(部),两所直属附属医院、4所非直属附属医院、13所临床教学(实习)医院、37个非医类专业实习基地。两所直属附属医院均为三级甲等中医医院。一附院为“全国重点中医院建设单位”、“卫生部全国骨伤医师进修基地”、“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临床药物试验机构”和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苗医苗药治疗慢性疼痛重点研究室建设单位”,二附院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西医结合重点建设医院”。有中医研究所等10个科研机构,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合作)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三级实验室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研发中心2个,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
现有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18个、省级重点学科6个,省级特色重点学科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3个(其中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研三级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合作)1个、省级工程中心5个,国家级名老中医工作室15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1个,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1个。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建设专科(病)11个、省级重点专科16个。
学院现设基础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医学人文学院、药学院、针灸推拿学院、骨伤学院、护理学院、大外部、成人教育部、社会科学部、微量元素研究所、实验动物研究所、中药研究所、民族医药研究所、骨伤研究所、血液病研究所、科技开发中心、药厂、印刷厂等教学、科研、生产机构及各种专业实验室、重点实验室、语音室、微机室等教学机构及辅助机构。学院现有硕士、本科、专科三个学历层次;有14个硕士学位授予点,可面向国内、外招收硕士研究生;有9个本科专业(23个专业方向),其中省级示范专业7个,省级特色专业1个。有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3个,教育部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1项,省级精品课程13门。现有硕士学位授权点14个,具有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获准开展在职人员以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工作及在职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工作。学院与中国中医研究院联合培养博士生,与成都中医药大学联合举办研究生班,与大连外国语学院、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贵州大学联合办学,开设新的本科专业。现有全日制本科生10640人,硕士研究生650人。
多次选派专家学者、中青年骨干教师参加国家援外医疗队及赴美国、英国、德国、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访问、讲学、学术交流;同时,有来自欧美、日本等国的团体、个人来学院参观、交流和任教,与国内及港、澳、台之间交流日趋频繁。
学院作为贵州省中医药科研中心基地之一,科研力量雄厚。面向全国出版了正式期刊《贵阳中医学院学报》、《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和《青年中医》、《中医高教通讯》、《贵阳中医学院报》等内部报刊。近几年来由我院教师、医师主编或参编的教材、专著已出版120余部,发表各类论文1500余篇,有的先后获得各类优秀论文奖。近几年来由全院教职工承担的各类科研项目150余项,已取得成果近100余项,有些成果先后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国家图书奖。学院重视对外友好往来和学术交流。
党委书记:方仕平 院长。
校训
厚德明志 笃学力行
教育理念
发展为先、质量为本、创新为源、育才为用
形象标识
贵阳中医学院校徽以字母G(“贵州”或“贵阳”的汉语拼音第一个字母)和太极图组合进行变化,加入太阳和笔的造型,形成“中”字,明确代表了贵阳中医学院。
造型包含太极图、书本和笔,体现了学院中医理论研究、教育的办学特色;包含太阳和跳跃的人形,体现学院丰富的办学经验和雄厚的办学力量;象征学院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和“百年树人”的教育风范;书本、笔和人形双可组合为帆,象征学院在改革、建设、发展中一帆风顺。 校徽用寓意理性、生机发展的绿色,简洁大方,给人以稳健、广博、奋发向上,并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视觉感。体现“勤奋、求实、志远;继承、发掘、创新”的人文精神,容易识别记忆及应用。
四十余年来,该院为国家培养了1万9千余名合格人才,涌现出如世界肿瘤学会会员、西南抗癌防癌学会温彪霖秘书长,中国全息医学研究会奠基会员田济源教授,澳大利亚中医学会会长、“太平绅士”郑建华教授,全国骨伤名师、香港中文大学沈冯君教授,我国武装警察部队第一个医学博士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委员许建阳教授,全国第七届“挑战杯”特等奖、香港2005年IT金奖获得者、863项目“中国虚拟人”课题组核心成员谢永明硕士,全国民族医药重点建设专科学科带头人文明昌教授,贵州百灵企业集团董事长姜伟,云南保元堂药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段兴,贵州四海药业公司董事长吕四海等一大批杰出校友,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努力建功立业,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好评。
地址:贵阳市市东路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