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简介
学院简介
贵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坐落在贵州大学北校区——著名的旅游风景名胜区贵阳市花溪河畔。贵州大学是全国高校中较早成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高校之一,1972年创办计算机软件本科专业,1983年开始招收计算机软件专业研究生,1986年成立计算机科学系,1992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成为省级重点学科,1995年获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硕士授予权,1998年获计算机应用技术硕士授予权,2000年获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博士授予权,2003年获软件工程和计算机技术2个工程硕士授予权,2004年获计算机软件与理论高校在职师资硕士授予权,2005年获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2009年获得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2011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获得贵州省特色重点学科,2011年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二级学科博士点升格为软件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2012年获得贵州省软件工程与信息安全特色重点实验室,2013年获得贵州省首批专业硕士研究生工作站(计算机控制技术),2013年获得“贵州省先进计算与医疗信息服务工程实验室”。2015年,申请获批贵州省云计算与大数据专业硕士工作站。贵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现有5个系部(专业基础教学部、硬件与多媒体教学部、网络与信息安全教学部、软件工程教学部、大学生计算机基础教学部),1个博士后流动站(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软件工程),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1个专业硕士研究生工作站(贵州省计算机控制技术专业硕士研究生工作站),3个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点(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网络与信息安全),2个专业型硕士学位授权点(计算机技术、软件工程),2个在职工程硕士授权点(计算机技术、软件工程),6个本科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物联网工程专业、信息安全专业、网络工程专业、软件工程专业、数字媒体技术专业), 1个省级重点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1个省级特色重点学科(贵州省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特色重点学科),1个省级特色重点实验室(贵州省软件工程与信息安全特色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工程实验室(贵州省先进计算与医疗信息服务工程实验室),6个科研所,1个计算机培训中心,2个工程中心。学院拥有一支综合素质好、学术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教学科研队伍。学院现有教职工142人,其中专职教师122人,教授13人,副教授46人,讲师58人,高级实验师4人,实验师9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4人、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43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人,省管专家5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校级学科学术带头人5人,校中青年学术骨干3人。目前在校本科生1431人,硕士生189人,博士生20人,工程硕士200余人,加上成人教育,学院学生规模近2000人。学院拥有一流的教学、实验环境,设有贵州省软件工程与信息安全特色重点实验室、贵州省先进计算与医疗信息服务工程实验室、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实验室、信息安全实验室、软件工程实验室、大学生创新实验室、网络安全实验室(贵州大学与贵州省军区共建)、计算机应用技术实验室、计算机基础实验室、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实验室、云计算与移动互联网基础实验室、先进计算与信息工程实验室、大数据中心,信息安全与智能科学实验室。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研究领域广泛,经过4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学院已经形成了“理论计算机科学”、“数据库与软件工程”、“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测控与嵌入式软件”、“网络与信息安全”、“计算机网络与下一代互联网”、“软件形式化与软件分析”、“应用系统软件与中文信息处理”、“人工智能”、“密码学”、“企业信息系统及应用”、“大数据管理与应用”、“大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文本数据挖掘与分析”、“云计算与移动互联网”、“图形图像分析与处理”、“地理信息系统”等众多研究领域和方向。特别在可计算性理论与计算复杂性、密码学与信息安全、数据库技术、人工智能、嵌入式系统等领域有较强的优势,已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特色或优势,其部分理论研究成果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应用研究成果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通过4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理论研究成果在不断地提升学科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应用成果通过转化已为贵州省的经济建设做出了较大的贡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秉承“重视基础理论研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传统。在艰苦的科研条件下,依靠自身的努力,积极参国内外学术交流,先后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成果。1992—2003年期间,先后主持完成国家863计划项目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2004年—2015年期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承担的国家级项目、省部级项目和横向联合项目累计已超过100项,累计科研经费超过3000万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9项。本学科共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1项、贵州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奖航空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贵州省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航空部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贵州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3项。近年来,本学科科研人员累计发表了几百篇学术论文。其中在国际权威期刊或顶级会议《ArtificialIntelligence》、《AI Communications》、《Information and Computation》、《IEEE Trans. Knowl. Data Eng.》、《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Knowledge Rapresentation & Reasoning》和国内权威期刊《Science in China》、《J. of Comput. Sci. and Technol.》、《计算机学报》、《软件学报》、《电子学报》、《计算机科学》、《计算机研究与发展》、《计算机工程与应用》等相继发表众多学术论文。学术论文中被三大检索(SCI、EI、ISTP)收录的论文累计超过200篇。我院毕业生专业理论知识扎实,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强,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广泛赞誉,涌现出了不少优秀人才、杰出人才,为国家、为社会做出了突出贡献。学院科研成果多次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学院重视国内外的学术交流活动,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重庆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国内外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进行了广泛的学术联系,与德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美国等国外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学术交流频繁。学院领导
党委书记:吴 涛,主持学院党委全面工作。分管党建、组织人事、思想政治、精神文明、统战等工作。院长:许道云(教授),主持学院行政全面工作。分管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研究生管理、学术交流、外事、财务等工作。党委副书记:暂时空缺,分管学生管理(研究生、本科生)、纪律检查、安全、对外宣传、工会等工作。副院长:李秦伟(教授),分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本科生实习(训)、大学生科技创新、大学生科技竞赛、毕业论文等工作。副院长:秦永彬(副教授),分管科研、产学研、对外合作与技术服务、学院信息化等工作。协助院长分管学科建设等工作。副院长:龙慧云(副教授),分管本科教学、成人教育与培训、Google资助计划等工作。 。学科建设
学科简介贵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于1992年被批准为省级重点学科,2002年二级学科“计算机应用技术技术”又获批为省级重点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现有“计算机软件与理论”1个博士学位授权点(2001年)、“计算机软件与理论”(1983年)和“计算机应用技术”(1998年)2个硕士学位授权点、“软件工程”和“计算机技术”2个工程硕士授权点(2003年)。目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具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信息安全、网络工程等四个本科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四个专业目前有在校生近1500人,其中本科生1283人、硕士生128人、博士生29人、工程硕士186人。经过十多年的建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和卓有成效的成果,学科已经形成了“可计算性理论与计算复杂性”、“人工智能”、“密码学与信息安全”、“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软件分析”、“计算机控制技术”、“嵌入式系统”、“中文信息处理”、“智能信息处理”和“机器学习”等10余个研究方向,特别在可计算性理论与计算复杂性、数理逻辑、数据库技术、人工智能、嵌入式系统等领域有较强的优势,已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特色或优势,其部分理论研究成果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应用研究成果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通过十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学科已为国家输送了大量的各类人才,理论研究成果在不断地提升学科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应用成果通过转化已为贵州省的经济建设做出了较大的贡献。2004年中国大学研究生院计算机专业排名中,贵州大学“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二级学科位列第15名,一级学科在全国大致也能排在前30名左右。目前,“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二级学科已具备了申报国家重点学科的基础和条件。师资队伍
学院拥有一支综合素质好、学术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教学科研队伍。现有教职工180人,其中专职教师161人,具有副高以上职称教师69人,讲师78人,高级实验师4人,实验师10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4人、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53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人,省管专家5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校级学科学术带头人4人,校中青年学术骨干3人。学科建设成效
1.科学研究及成果“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秉承“重视基础理论研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传统。在艰苦的科研条件下,依靠自身的努力,积极参国内外学术交流,先后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成果。承担项目:1992年—2009年期间,学科点承担的国家级项目、省部级项目和横向联合项目已超过100项,科研经费超过5000万元。其中国家级项目如下:(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张明义:可信约束下软件错误诊断与修正框架[90718009,2008-2010]。(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项:李祥:逻辑与计算复杂性[19331050,1994-1997]、BSS机器模型下实函数的计算复杂度与不可解度研究[69673048,1996-1999];李坚石:可分合机电元件电接触热过程的理论研究[1993-1995]、软件可靠性与安全性综合评价方法研究[2005-2009];张明义:数理逻辑(非经典)在知识工程中的应用[19861002,1999-2001]、难于计算问题的固定参数复杂性研究及应用[10161005,2002-2004]、基于回答集语义的约束逻辑程序设计[60573009, 2006-2008];许道云:不可满足公式的结构以及证明方法的研究[60463001,2005-2007];命题公式有效推理的特殊变元集及算法研究(编号:60863005,开始时间:2009.1);信息传播算法的数学理论和原理》(编号:60911130013,2009.3—2009.12);函数的Fine-可计算性与计算复杂性(编号:61011130038,2010.3—2010.12);(3)国家863计划项目4项:李祥:环域上的程序设计系统与BSS机器计算理论[863-306-05-09-1C,1995-1998];张明义:非单调逻辑的一些新探索[863-306-05-16C,1992-1994]、常识推理与归纳推理研究[863-306-05-04-7,1994-1996]、类比与归纳的形式系统及应用研究[863-306-05-05-5A,1996-1998]。获奖情况:自1992年以来,本学科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1项(李坚石)、贵州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李祥)、奖航空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李坚石)、贵州省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李祥2项,李坚石3项)、航空部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李坚石)、贵州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3项(李祥、李坚石等)。论文发表情况:自1992年以来,本学科点人员积撰写研究论文,发表了几百篇学术论文。其中在国际权威期刊或顶级会议《ArtificialIntelligence》、《AI Communications》、《Information and Computation》、《IEEE Trans. Knowl. Data Eng.》、《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Knowledge Rapresentation & Reasoning》和国内权威期刊《Science in China》、《J. of Comput. Sci. and Technol.》、《计算机学报》、《软件学报》、《电子学报》、《计算机科学》、《计算机研究与发展》、《计算机工程与应用》等都有学术论文发表,学术论文中被三大检索(SCI、EI、ISTP)收录的论文已超过200篇。成果转化:学科除了重视基础理论研究之外,更重视应用系统开发及研究成果转化,特别是横向联合。自1992年以来,学科一直和我省的航空、航天、电子、医疗卫生等部门进行合作,不断地致力于合作研究和成果转化,成果转化项目30项。2005年学科与航空系统一起建立了贵州省智能控制工程研究中心(贵州省发改委批准),该中心先后完成了国家重点工程项目“CS097试验器计算机测控系统”等科研项目20余项,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上亿元,目前并正在进行的科研项目有贵州省工业攻关项目“数控加工中心网络平台建设”、“大型整机装备优化设计“等16项。近几年的横向联合科研经费累计超过800万元人民币。2.人才培养学科所属的二级学科“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博士点是贵州省获得的两个最早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其中一个,其领衔导师是学科带头人李祥教授,该博士点从2002年开始招生,目前总共招生人数为55人,已有30人毕业并获得博士学位;两个二级学科硕士点“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和“计算机应用技术”从1998年统计至今,目前累计招生人数已超过400人;专业硕士的招生人数累计也超过30人;自1992年以来,本科生招生人数累计已超过3000人。学科不但培养出了大量的研究生以上的高层次人才,他们目前都正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发挥着骨干的作用,而且为经济主战场培养出了大量的专门人才。3.学科平台建设在学科队伍建设方面:借助于博士点和硕士点的建设等有利条件,年轻教师基本上都在攻读博士、硕士学位。选送部分年轻教师到国外和国内著名院校(科研院、所)攻读学位、进修、进行合作研究,请校外教师参与博士和硕士研究生、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进行学术讲座和合作研究等。专业布局
博士后流动站: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点: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一级学科硕士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二级学科硕士点: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运用技术,信息安全,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硕士授权点:软件工程,计算机技术高校师资硕士:计算机软件与理论本科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信息安全,网络工程,数字媒体省级重点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1992)教学支撑单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信息网络安全系实验室概况
学院拥有优良的教学/科研软、硬件与网络资源,已建立了支撑本科生、研究生实践教学的“三大开放实验平台”, 3个公共专业基础实验室,4个校、企合作实训基地,以及院属科研机构的项目研发实验室;10个专业实验室,包括多个方向的硕士培养实验室;博士点实验室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多层次、多角度上满足了学院教学、科研的要求,也为产学研项目研发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撑环境。经过3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学院已经形成了人工智能、信息与网络安全、计算复杂性、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软件工程、计算机控制技术、中文信息处理、计算机仿真技术与工程分析、Linux与开源软件技术、嵌入式系统、网络与信息系统、电子政务等10余个研究方向。学院在数理逻辑、数据库技术和人工智能、最优化理论等领域有较强的优势。部分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一些理论研究成果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科研项目
该学科承担的主要科研项目情况“十五”以来,学院承担信息技术领域研发重要项目70余项,科研经费总计近1500万元。 其中: 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含2项国际合作项目),国家863重大专项课题 1项,科技部攻关项目1项,教育部春晖计划13项,教育部教改项目2项,贵州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贵州省科技攻关项目5 项,日本NTT国际合作项目1项,以及服务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的信息技术研发与应用推广项目近50项。发表学术论文 208 篇(其中, SCI、EI、ISTP收录40篇);科研成果转化21项;主编教材8本,科研成果(教材)应用于本科教学6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9项。在该省许多行业的应用项目研发、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推进等方面发挥了积极、重要的作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国家级项目计算的模型、理论和应用中的新方向(国际合作项目) 关于数值计算、可计算性及计算复杂性的算法基础(重大国际合作项目) 计算的模型、理论和应用中的新方向(重大国际合作项目)、不可满足公式的结构以及证明方法的研究、基于Linux的网络多媒体教学资源建设的关键技术与应用研究(国家863重大专题项目)。部级项目可视电话系统图象压缩编码的研究 、基于微硬盘多媒体便携式播放系统、 基于CPLD/FPCA技术实现系统的多任务可编程处理、 数控加工中心网络平台建设、 数据挖掘技术在医学CT图像上的应用 、基于网格的喀斯特地区数字博物馆基础研究、 基于远程心电监护服务系统 、城市电平轿车的设计――电力及控制系统0.20 。省级项目遥感图象混合压缩方法研究及实现 、基于Internet知识工程的复杂性与安全性研究 、信息安全流-一种基于类型的方法 、图象信息隐藏技术研究 、数据挖掘技术在医学图像领域中的研究 、数控加工中心的网络平台建设 、通用工业测控组态软件系统 、基于Internet网实验室系统 、图象数据库应用研究 、贵州省教育信息化及远程教育“十五”发展规划研究 、极小不可满足公式的同构与同态的研究 、贵州省烟草行业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 、Internet2技术跟踪及应用开发研究 、中文信息处理及情景对话理解研究、 Internet网络通信与网络安全 、基于Type-2图灵计算模型研究、 基于软交换技术构建劳动保障咨询平台系统 、球磨机节能控制系统 、社区心血管保健监护系统 、语义Web中的本体(Ontology)关键技术研究、 计算机软件开放实验室与课件发布系统 、基于Internet远程监护仪监护服务系统 、GUMC-16A开放中心传感控制系统、 极小不可满足公式的同构与同态的研究 、心血管保健远程监护仪监护服务咨询系统 、贵州省CAE仿真分析技术应用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基于医学图像的心脏三维建模方法研究 、非确定有穷自动机状态极小化算法及其复杂性研究 、安全协议及其BAN逻辑分析应用研究 、城市应急平台建设的关键技术与应用研究 、非平衡复杂网络的动力学行为研究 、增量型核回归分析理论及算法研究、 基于同质块的多阶段两维排样优化算法研究 、贵州省旅游景点虚拟场景建模与漫游 、J2EE与软件工程实训平台建设与应用研究、 高校固定资产状态数据分析系统。市级项目贵阳市物价信息监测管理系统 、贵阳市企业信息化项目信息化管理系统 、基于嵌入式Linux系统微硬盘音视频播放器 、贵阳市信访信息管理系统、 IPv4/IPv6混合组网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贵阳市城市道路交通数据库建设及网络模型研究、 侗文化世界非物质遗产申报数据库建设(一期)。横向项目试验器计算机测控系统、 混仓控制系统 、煤炭远程监控及管理系统 、铜仁电力局结构化综合布线、 视频自动传送控制软件 、六盘水劳动力市场网络系统 、Cs097A试验台计算控制系统 、Cs095试验台计算控制系统、 液压试验台计算机控制系统 、汽车点火锁质量控制软件 、贵阳市第四人民医院HIS系统(软件)、 贵阳市宾仪馆监控系统 、铜仁供电局呼叫系统 、毕节供电局呼叫系统、 毕节工商局地区工商信息化管理系统 、贵阳市档案信息门户网站建设项目、 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工程科研院瀑布沟水电站安全检测三维仿真系统、 贵阳市环境空气质量预报系统、 MCS-1可视心律失常治疗仪 、自动气象站观测设备研发 、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
相关评论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