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学校大全贵阳小学大全贵阳三都县恒丰民族学校

贵阳三都县恒丰民族学校

  • 地址:
  • 电话:
  • 邮编:550001
  • 网站:
点击查看“贵阳三都县恒丰民族学校”地图完整版
学校简介

学校概况

创办时间:民国十年(1921年) 学校地址:贵州省三都县恒丰乡 创办人:韦雨臣

校 训:进来彬彬有礼,出去步步生风 学校警句:睡狮警醒,恶兽远逃

恒丰民族小学创办于1921年,现已有近百年的办学历史,为水族地区培育了无数英才。始名为“荔波县国立第二小学”,民国二十五年更名为“贵州省立荔波少数民族小学”。1951年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更名为“省立荔波恒丰民族小学”,是省民委单列拨款在水族地区创办的第一所民族小学,是建国初期,水族地区民族小学的典范。1958年,恒丰乡划入三都水族自治县,学校易名为“恒丰民族小学”,于2004年更名为现在的恒丰民族学校。

“省立恒丰民族小学”遗址已有近百年的三纺一壁四合院及室内文物,至今仍保护完好。据专家学者考证,该校四合院有较高的文物开发价值,是黔南地区乃至全省民族地区乡村学校中仅此一所。曾引起省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并进行了必要的抢救维修工作,是研究水族地区近代以来文化教育的历史见证。

办学历史概况

韦雨臣先生简介:韦雨臣,名学霖,号雨臣。贵州省原荔波县水婆乡(水婆乡即现在的恒丰乡)塘党村塘党大寨人。私塾于前清举人覃贵廉门下,学毕,被选任县义会议长。民国初年就读于贵阳南明中学(今贵阳一中),毕业后任贵州省遵义专区税务长官。因政治见解有歧义而辞官返乡,于荔波县城私人宅院内出资开办“农民识字班”,教授学徒。因而得县长韩知重赞赏,遂与之韩直抒胸意,曰:“欲完成国父孙中山先生之兴国大业,必须唤醒民众,欲唤醒民众,必须创办学校,晓之以大义,习之以文化科学知识,一人力单,多人方能势众噫!”。韩听后,频频点头称是。旋即受任国民政府荔波县方村区区长,后任第四区区长[第四区时辖恒丰乡(恒丰乡时辖恒丰、廷牌、阳安、和勇)、周覃乡、三洞乡、九阡乡]并指派先生创办学堂。先生先在荔波城内创办桂花书院及文庙(后称荔波县第一两级小学),后在水婆乡创办荔波县立第二两级小学(即现在的恒丰民族小学),荔波县立第二两级小学后立为“贵州省立荔波少数民族小学”,直至新中国成立后1950至1957年仍用此名。

抗日战争期间,先生为学校题联:“放开眼孔观中外,站稳脚根看古今”。勉励学生为挽救民族危亡勤奋学习。先生致力于民族教育的义举得到当时国民政府贵州省主席王家烈的赞许,后赠先生一匾“桑梓仪型”以表彰先生为平民百姓办教育的功德。先生一身生谨记孙中山先生“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之勉,践行孙中山先生遗训。

办学初衷及历史背景

恒丰场在解放前是一个商贸活动十分繁盛的集市,每当快临赶场的头一天,就有来自广西的糖商、盐商,独山、荔波的杂货商、布匹商来到,真可说是商贾云集,赶场天赶场不下四五万人,人头攒动,热闹非凡。但这热闹也给不少人养成了整日游手好闲、吃喝嫖赌、打劫商贾财产的恶习,屡教不改,屡禁不止,长此以往,则乡人悲矣!

时任国民政府区长的韦雨臣先生看在眼里,悲于心中,要想改变乡人的这些恶习,必须从源头遏制,必须从孩童时就施之以仁、义、礼、智、信的道德理念教诲和情感培植,使之知书尚礼,成为有志之士,方能使一方安宁,民族兴旺。在此理念的驱动下,韦雨臣先生急召邻近的阳安乡、廷牌乡、和勇乡、恒丰乡等四乡八里的行政要员及有名望的人士、乡佬,聚于恒丰,道出自己心中的悲怨和想法--即创建一所学堂来教诲四方子弟,以利未来的想法。该设想得到与会者的一致赞许,可是同时提出:创建学校,一需要大笔建校舍资金,二还有教书先生去那里请?三他们的薪俸谁来承担?等等这些都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韦雨臣先生面对众人提出的问题,充满信心地对大家说:“这些都不是问题,问题是大家有没有信心办学?”众人喜出望外,异口同声应道:“有信心,只要这些问题区长您老都有办法了,您叫我们干啥都没得讲的!”韦雨臣先生面对众人的激情,回转话锋:“众位真不愧为有志明理之士,话得认真仔细地说啊!创办一所学校,这可是一件大事,是造福我们子孙后代千秋伟业的大事,既然是大事就要大家齐心协力来干才成功啊!如果办学的几个问题我都能解决了我还请大家来做什么呢?首先,众位要明白,创办这所学校既然是我们自己觉得很有必要做的事,受益的是我们的子孙后代,又不是政府派的差,那我们就得先自己想办法!你们想没想过:第一、修建校舍是没有问题的,你们看,我们到处都是满山的大杉树,大松树,两个抱都抱不过来,要多少就有多少,建造校舍的柱子、枋子、板子、檩条、椽皮、制课桌凳的材料还愁吗?我看是没什么问题了吧!第二是砖瓦,廷牌小场、的空那边有那么多专业烧砖瓦的,还怕没有砖瓦吗?第三、至于教书先生,我们有现成的啊,而且都是有名望的大学生,我数给你们听:韦钧煊,廷牌小场人,南京中山大学国语系毕业,在家教私塾;韦永和,务条寨人,中央大夏大学毕业,在荔波中学教书;韦永培,水东地涯寨人,湖南商业大学毕业,休闲在家;韦金美,廷牌本托人,贵州大学毕业,在家教私学;韦国恒,水婆塘党人,贵州大学国语系毕业,大书法家;韦凯儒,水婆太来人广西桂林美术学院毕业,大画家,在荔波中学任教员;覃贵廉,周覃上弄细人,前清举人,在家教私塾;他们都是家乡人,我们去把他们请来,这不都解决问题了吗?第四、建筑校舍的工匠,这我们也不用去请人呀!阳安的“们”师傅还带着徒弟到榕江、独山等地去造房子呢,阳安引虽的石匠不是很有名吗?雕龙刻凤,样样在行。诸位想想,我们现在不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吗?这东风就是我们下决心干了。”一石激起千层浪,韦雨臣先生的一席办学条件剖析,使与会者茅塞顿开,一致点头称许。接下来,韦雨臣先生趁着大家情绪高涨的办学热情,进行了合理而明细的分工,并与相关人员达成了责任协议:

1、校舍、校园建筑工匠由阳安乡负责选派,(利用专长)

2、校舍建筑所需木料由水婆乡(恒丰乡)负责。(就近取材)

3、校舍建筑所需砖瓦由廷牌乡负责。(利用专业)

4、教书先生由韦雨臣先生出面聘请,俸禄由各乡分摊。

就这样,在韦雨臣先生的协调下,四乡八里百姓投工献料、自行设计、完全是一个民意行为的办学创举开始紧锣密鼓地实施。从备料到施工到竣工,历时两年的时间,一幢崭新的、仿制贵阳南明中学的中式四合院校舍便巍然矗立在远近闻名的恒丰场坝西端,紧挨着龙头山。

学校建筑设计及环境创意

1、校园整体布局及创意

校园建设在当时远近闻名的恒丰场坝西端龙头山口,学校门楼面向东方太阳升起之处--巍峨的笔架山,寓意学校办学必定蒸蒸日上,如旭日东升,面朝着岿然劲伟的笔架山,则寄寓学校将来必定培养出博学多艺的英才。

学校背靠龙头山,龙头山延绵起伏千里,犹如一条巨龙停歇在此栖息,校园建于此,寓意真龙之脉,望子成龙必有应,望女成凤必如愿的美好憧憬,有趣的是,龙头山下有一个石灰岩溶洞口,学校背后就紧挨着这个洞口,溶洞口貌似巨龙张口,洞里有一块似一面旗的钟乳石,就像龙口里含着宝石,走进洞口,便听到下面幽暗不可测的深处传来潺潺的流水声。(后因恐学生入洞里玩,不慎者有可能会掉进深不可测的暗洞或暗河里,因而已将此龙山洞口及洞内用石块填封。)

校舍主体为土木结构中式四合院,正楼及左右两翼楼浑然一体,连接左右两翼楼的则是门楼,门楼下洞开拱形八字大开校门,正对着东方的笔架山,大礼堂、旗台、校门、笔架山位居一线,校门两侧挂着黑漆底,刻凹字镀金的对联,

上联书:进来彬彬有礼,

下联书:出去步步生风。

校门两侧各置一对石雕狮子,并题联于上,曰:“睡狮警醒,恶兽远逃。”意为只要进此校门接受教育的人就会醒悟,一切恶性就会消除。校门中央顶部是一个半圆形平面装饰建筑,在半圆的两端平台各安置一座雕刻十分精美、栩栩如生的石笋,意为学子将如雨后春笋节节高,学校会一帆风顺。在半圆形的平面上绘有一枚国民政府的十二角青天白日国民党党徽,正下方白底黑字楷书:“贵州省立荔波民族两级小学”(当时称一至四年级为初级小学,五至六年级为高级小学,两级小学系指初小和高小),与校门同一平面的左右翼楼的端部各绘一个青天白日国民党党徽,其下左面书白底黑字“学做人”,右面书“学做事”。此为校训,每个字约占1平方米面积,十分醒目,在距校门一里远的笔架山下也能看到这几个醒目的值得学子们天天为之努力的警句。

正楼及左右两翼三栋楼均为上下两层结构,正楼上层为教员宿舍,下层正中两间为大礼堂,大礼堂两侧共六间是学生集体宿舍,左右翼楼,上下两层各设四个大型教室,共八个教室,每个教室可容纳60多个学生上课,全校可收500名左右学生就读。

正楼及左右两翼楼的杉木柱子和装修的板面全部用朱红油漆涂抹,闪着肃穆的光芒,红楼与院内浓密的深绿色的树叶交辉相应,感觉十分相宜。

在四合院内,稍向中的四角位置,靠正楼的两角栽金桂花树和银桂花树各一棵,靠门楼的两角栽红色紫荆花树各一棵,每棵树都用青石麻条砌成四四方方的围台,对教员寓意为要清心寡欲、一心一意教书育人,对学子则寓意为方方正正做人做事,(所砌青料石麻条,于58年大炼钢铁时已被拆去砌炼钢炉,现已不复存在)院内栽在方方正正青石围台里的两棵桂花树和两棵紫荆花树,共四棵,则寓意“四方贵子”在教员的精心呵护和教诲之下,将来必定成为栋梁之材。桂花树的“桂”音同“贵”,紫荆花树的“紫”音同“子”,“桂”“紫”即“贵子”,寓意深长,耐人寻味。

2、大礼堂

大礼堂位于正楼下层正中间位置,礼堂四壁为三合土夯墙,表面刷石灰,十分光滑和洁白,正面里壁墙正中壁顶绘国民党党徽十二角星,十二角星下左则书三民主义内容,右则书孙中山先生的遗嘱;正墙向前一米处,砖砌一半身屏风,白底边镶黑色边条,屏风上绘着孙中山先生的半身遗像;礼堂右壁上用工整的中楷仿宋字体罗列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列强签订的丧权辱国卖国条约等内容,具体是《不平等条约简表》、《中国领土丧失表》、《中华民国政俯机构图表》、《总理年表》、《度量衡标准制与市用制表解》、《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建国大纲》、《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政纲宣言》;礼堂左壁书写《革命纪念日一览表》、《国历表解》、《建国方略表解之三》、《钱币革命》、《总理遗教(一)》《总理遗教(二)》、《地方自治法开始实行分解表》、《国民党国旗、党表旗解》等党国知识。各种知识内容均用靛蓝色图案及线条框边,绘国旗、党旗陪衬,齐齐展展,庄严肃穆,与南京中山陵无异。尤其是《中华民国政俯机构图表》的绘制,从中央到地方罗列,好似金字塔。礼堂壁上各种旗图表格及内容安排布局,恰到好处,进入观之使人静穆深思。礼堂左右两侧分别整齐地排列各五张教员办公桌及椅子,供教员集体备课、批改作业及开会用。整个礼堂布置简洁,庄严。当时学校规定全校教员必须每日清晨七点半到大礼堂备课,全员到齐后,由校长率领全体教员面向孙中山先生遗像行鞠躬礼,并诵读孙中山先生遗嘱,以此激励每日的工作,校长每星期一晨操时向全校师生讲读清政府丧权辱国条约的条文和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横行霸道的滔天罪行,告诫师生勿忘国耻和己任,牢记孙中山先生遗训,报效国家,报效民族,爱我中华。

大礼堂壁墙上的文字系第一任教导主任韦国恒先生书写,墙上图表及屏风孙中山遗像为韦凯儒先生所绘。

值得一书的是,礼堂土壁上所写所绘内容,经解放和文革两次运动的洗礼,仍没有被破坏,实乃少见。今除正面壁墙因1986年倒塌而换为砖墙其内容不存外,其余左右两壁书绘内容仍清晰可见。

[1]3、校训

(1)、民国时期的校训:“学做人,学做事”。

常言道:做人难,做一个对国家、对民族有益的人更难,所以学校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和教育学生勿忘国耻,立志长大后报效国家,报效民族,成为有用的人,要求学生必须学会做人。

光有一腔报国之心和一肚子文章是不够的,关键还在于付诸行动,这是教育的根本目的,不可能教出来的学生都是书呆子,必须从小学会做事,而且要做正事,做有益的事,校训的办学宗旨性和目的性逻辑十分紧密,完全从学生最根本的素质要求出发。

(2)、新中国时期的校训:“求实、团结、活泼、严谨、创新。”

这是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校训,内容与民国时期的相比更为细致和具体化,可谓异曲同工。

相关评论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匿名
    2016-02-04 12:39:57发表

    先去看看情况在说,孩子打算换学校

  • 匿名
    2016-02-02 02:45:31发表

    对这学校评论不怎样,但是实际很不错的

相关新闻